赵孟頫的书法,堪称中国书法史“越写越醇”的活标本。他用近四十年时光,把笔墨从“临摹古意”推进到“返璞归真”,每一段成长都藏着对书法的深度探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45岁前:古拙方阔,守文化根脉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早年蛰居江南的他,受宋高宗“思陵体”影响,狂临钟繇、智永、褚遂良等晋唐名家,写出“用笔古拙、结体方阔”的风格。《杜甫秋兴四首》笔画肥厚圆劲,有智永《千字文》遗风;《常清静经》透出钟繇楷书的朴茂古意。这一阶段,他借“复古笔法”,默默守护着南宋遗民的文化坚守。
45-55岁:二王风范,赵体初长成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出仕元朝后,得见内府晋唐真迹,他开始深度钻研“二王”书风——把王羲之的飘逸、王献之的纵逸融于一体,《洛神赋》《归去来辞》是代表,作品“结构疏密得当,笔法精致秀美”。《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融合李邕宽博与王字华丽,被赞“天下赵碑第一”;《烟江叠嶂图诗卷》的纵势用笔,更暗示他要突破“二王”框架。
56-60岁:李邕骨力,苍劲见格局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至大三年(1310年)获定武《兰亭》拓本后,他提出“用笔千古不易”,还大胆吸纳李邕雄健笔法。《胆巴碑》笔锋方折刚劲、墨色枯润相生;《昆山淮云院记》结合柳公权骨力与王字姿媚,字形从方阔变颀长。官场浮沉与故土情结交织下,他的书风愈发苍劲深邃。
61岁至逝世:人书俱老,返璞归真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晚年辞官归隐,书法臻至化境:《道德经》小楷点画精微却气韵萧散,“外柔内刚,绵里裹铁”;《与山巨源绝交书》楷、行、草三体浑然一体,如交响乐跌宕;故宫藏《行书为中庭老书七绝》笔势雄健放纵、苍劲老到。此时赵体超越技法,成了“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的终极圆融。
从追摹古人到自成一家,赵孟頫四十年的书法之路,是“一生磨一剑”的典范,也让我们读懂:经典笔墨,从来是岁月与心力熬出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