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心态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第一,知错就改的人会强化自身的是非观,有羞耻心和罪恶感,不能容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第二,明知自己过错却不承认的人,会逐渐降低道德的主观标准,以后会犯更严重的错误。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犯错误的心理机制和压力机制拥有某种共性,同为滚雪球式。恐惧错误的压力是不会消失的,而是会逐渐加强。知错必改的人会越来越谨慎,而知错不改的人则会对自己越来越放纵。

我和我的团队曾经做过一个街头调查: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你愿意借贷多少钱?注意,这样东西必须是自己“非常想要”的。调查结果令人惊讶,平时擅长精打细算的人,基本上不愿意借钱买东西,且贷款的意愿不高,他们倾向于攒够钱再去消费,对风险的控制较高;而平时大手大脚、消费不加节制的人,则非常愿意借更多的钱去买自己短时期内无法承担的东西,哪怕承担不菲的利息。

当我们让那些“愿意借钱消费”的调查参与者回忆自己曾经过度消费的经历时,他们则又表示出一种无比后悔的情绪——大多数人都承认自己“非常想改掉过度消费的恶习”,但是,用尽方法却效果不佳。让购物狂打消这个念头几乎是不可能的,难度不亚于让一个瘾君子断掉他的毒瘾。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明知道自己的消费习惯非常不好,也有改正的决心,但面临同样的情况时,为什么依然会像以前那样重复犯过的错误?

针对这个问题,美国纽约大学科研小组的相关实验也许能带给我们一些答案。

实验者征集了五名受试者和五只猴子。受试者被要求观察电脑屏幕上的一些移动的小点,预测出这些小点的下一次运动方向。在实验之前,研究人员预设了程序,他们会控制这些小点的集体移动方向。有一些小点的移动规律很明显,比如大部分的点会向移动右边,受试者比较容易判断,但也有一些小点的移动规律比较散漫,受试者预测起来比较有困难。

实验结果显示,人类和猴子的行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在预测那些规律不太明显的移动方向时,都容易犯错。犯错后,二者都会减慢做决策的过程,在遇到更困难的决定时,放慢速度会最大化。然而,这并没有提高受试者的平均正确率。

简而言之,这可能是两种神经机制的博弈。按照人类正常的思考逻辑,当大脑放慢做决策的速度时,能够更好地规避错误和风险,提高正确率。但是,为什么实验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呢?

一位名叫莱恩·哈里斯的研究人员猜测,之所以结果出现偏差,可能是这期间大脑内部的神经元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为此,他们对猴子的大脑进行了观察。他们将电极插到猴子的大脑里,观测实验时猴子大脑里产生的变化。猴子在犯了错误后,因为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大脑中又有更多的信息进入,这导致它的神经元的反应速度变慢,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渐下降。

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会重复犯错——即便第二次遇到相同的问题,大脑并没有提高再次判断的正确率,反而因为收集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导致思考的质量越来越差。

这时大脑的神经机制发生了两个矛盾(冲突),自适应机制将收集更多的信息,以防止我们再次重复同样的错误,这会提高判断的准确度;适应不良机制又会使错误信息堆积起来,降低我们搜集到的信息的质量,降低准确度,这种冲突的结果将决定着我们会不会犯第二次错误。

这样看来,重复犯错就不再是一个态度问题,而是众多真假难辩的信息在大脑中不断博弈产生的结果。

“自我怀疑”对洞见力的影响

莱恩·哈里斯认为,人们对于挫折,往往会产生自我怀疑。挫折的体验并非对所有人都是好东西,也并不总是提供经验。当相同的问题再次出现时,有些人的大脑会自我质疑:“怎么相同的问题又出现了?我是不是有什么毛病?”这些信息会干扰大脑在第二次经历同样一件事情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影响人们的情绪,导致记忆力下降。于是,尽管面对的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问题,他表现得也像一个新手。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话到嘴边,需要用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名字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可是你的大脑中明明有很清晰的印象。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舌尖现象”,是由大脑对信息的暂时抑制造成的。在考试中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学生明知道答案,但就是记不起来。

大脑的二次犯错机制也是如此。即使在第一次犯错后知道了方法,但再次遇到时还是想不起来“究竟应该怎么办”。其深层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挫败感和内疚在作怪。大脑过于看重这个错误,在回忆具体的解决方法时,就会被“我怎么又遇到同样的问题”所干扰,打乱了正确思考的渠道,导致我们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

通过上面的实验,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犯了错,靠责备和惩罚并不一定能起到“教训”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影响改正错误。因此,有心理学家说,如果想避免二次犯错,可以用积极的方式将这种情绪引向正确的轨道,避免重复那些简单的错误。

重建“奖励机制”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神经系统科学家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志愿者们从电脑屏幕显示的各种图案里找到红色和绿色的物体——找到一个红色的奖励1.5美元,找到一个绿色的则奖励25美分。这个实验相当简单,看起来没什么特殊之处。但是第二天,研究员又让他们做同一件事情,但这次志愿者们被告知无论找到什么颜色的物体都不会得到奖励,但实现结果显示,这次志愿者寻找的物体中依旧是红色的较多。

研究员证实,由于第一次被奖赏的经历留在人们的大脑中,第二次即使没有奖赏,大脑依旧会选择寻找红色,因为能让人得到奖赏的红色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这也是我们的潜意识里为何总会记得那些“更美好的事情”的原因。

现在,你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减肥的人总是很难抵制美食的诱惑,他们清楚肥胖的后果,可就是在饮食上无法杜绝坏习惯。因为在面对美食时,大脑产生的思考会是“这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这使美食的诱惑难以抵挡,从而干扰大脑做出正确决策。

要对抗这种诱惑,你就需要降低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比如提醒自己放纵胃口之后的诸多恶果,想想减肥的痛苦等。对我们的大脑重建“奖赏机制”,修正大脑对于问题的判断——其中的关键是,一定要把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诱惑”上。

同理,当你犯错之后,就不要再过分责怪自己了,你可以想一下“假如我不再犯错了,我会得到什么奖赏”,这种对未来美好的假想方式会提高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的大脑对“不再犯错”的刺激加深印象。

——摘自高原《看到并看见:如何成为一个犀利的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VR世界杯_世界杯举办 - weiq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