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简称“沪”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4-09-03
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其简称“沪”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古老历史。这个看似简单的地名,实际上源于一种古老的渔具,见证了上海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
“沪”最初是一种用于捕鱼的竹制工具。南朝顾野王《舆地志》中记载:“插竹列于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即没,潮落即出。鱼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云扈。”这种被称为“扈”的渔具,后来加上三点水,演变成了“滬”,简化后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沪”。
“沪”最早见于地名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那时,吴淞江直通大海,沿岸居民在海滩上置竹编沪,形成了一个名为“沪渎”的区域。陆龟蒙《渔具诗序》中提到:“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这里的“沪渎”就是指布满竹沪的河川,大致相当于今天青浦区东北旧青浦一带的古吴淞江。
随着时间的推移,“沪渎”逐渐演变为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东晋末年,孙恩在此起兵,袁崧筑沪渎垒以防备,但最终被攻破。《世说新语·德行》中记载了一则与这次战役有关的故事,从中可见六朝时沪渎的战乱之苦。到了宋代中期,随着吴淞江下游的淤积,往来商船转而停靠在吴淞江支流上海浦,沪渎旧址逐渐塌陷于江中。
南宋景定、咸淳年间,上海浦日益繁华,设为上海镇。虽然“沪渎”之名不再,但“沪”这一古老的渔具名称却被保留下来,最终成为上海市的简称,沿用至今。
有趣的是,与“沪”类似,另一个源自渔具的地名“汕”也在中国东南沿海留下了印记。汕头这一地名同样源自一种古老的渔具——汕,即带有提线的抄网,主要用于捕捉小鱼小虾。清康熙八年(1669年),改浦水寨为汕头汛,便有了汕头之称。
从“沪”到“汕”,这两个源自渔具的地名,见证了中国沿海城市的发展历程。它们从简单的捕鱼工具,演变为地名,再到今天现代化大都市的代称,不仅反映了这些城市从渔村到繁华都市的变迁,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今天,当我们提到“沪”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竹编的渔具,而是高楼林立的国际大都市。然而,这个简单的地名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和文化传统的古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