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同日报融媒中心 大同新闻网 收录于话题#发现大同·品鉴文物10个
游山西 读历史
畅游三晋大地,品读华夏历史,坚定文化自信,体味精彩人生。大同日报社、大同市博物馆联合在大同新闻网公号推出【发现大同】栏目,第一季以“品鉴文物”盘点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密码的“大同宝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同市博物馆,把镜头与目光对准这些“历史密码”……
谁的童年没看过几场杂技表演?
无论街头围成圈的小杂耍
还是马戏团大棚的大型表演
还是大剧场里高大上专业团队
顶竿、吞刀、吐火、走索
一样惊险,一样刺激,一样让人难忘
大家的印象中
杂技,应该是最草根的民间艺术
它一定只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最爱
其实不然
杂技,曾经是王公贵族的浩浩仪仗里的
曾经是皇家宫宴万众瞩目下的
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展示
尤其在辉煌的北魏时代
乐舞百戏、伎乐杂耍
从统治阶级到民间世俗生活
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
可以说,上自王公,下至百姓
一切“通吃”
10
北魏伎乐杂耍俑
01
百戏杂技是个啥东东?
乐舞百戏,其实就是一种融合杂技、音乐等表演的艺术形式。在乐队的伴奏下,演员表演翻筋斗、倒立、柔术、戏车、戴竿、绳技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增加了难度,改变了乐舞的形式,最后成为宫廷宴会、民间街头上一种既惊险刺激,又有音乐伴奏的艺术形式。
乐舞百戏在汉代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墓的东汉《乐舞百戏图》,真实再现了这种艺术的盛大场面。
《乐舞百戏图》 资料图 ▲
随着国家的统一、民族融合和中外交通的开辟,西域各国的百戏艺术也传入中国,促进了本土乐舞百戏表演的进一步发展。北魏处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大量涌入的音乐、舞蹈和独特的器乐,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血液,自然在乐舞百戏中可以一窥其貌。
在《北魏贵胄出行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仪仗队伍里,乐舞百戏的表演身处重要位置,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杂技演员表演高难度的“缘橦”。
02
宋绍祖墓出土的
北魏伎乐杂耍俑
2000年4月在原雁北师院出土的宋绍祖墓,其中就有这套胡人杂技俑,也就是北魏伎乐杂耍俑,极具外来风情,更有很高的艺术、历史价值。
汉代所谓的“百戏”,其中就有高杆杂技,当时把这种爬竿、顶杆的技艺称作“缘橦”,也称为“橦伎”,即在高杆上攀爬跳跃的一种技艺。
这种表演,通常是将所要攀缘的杆物立于地面之上或人担、顶之。原来可能只有一个人,随着惊险难度增加,攀顶的人数会增加。橦木上表演的皆为孩童,杂耍者在上做飞鸟或倒悬动作,在市井街巷中尤受欢迎。
这组杂技俑由九人组成,其中三人为主角,六人环绕在表演者周围,演奏乐器,鼓掌喝彩,各具神态。
03
惊险刺激的缘橦之技
这是一组完整的演出团队,杂技俑、助演俑和伴奏俑,各自分工不同,表演专注。
01
表演俑
中间的“缘橦”杂技俑由一胡俑和二童子组成。胡俑双腿分立,右臂弯曲作叉腰状,左臂抓握额头顶竿。
杆上有二童子,其一腰抵杆顶,全身向下舒展;另一双手、双脚夹杆,腹部外突,身体呈横U型。表演者在高竿上做惊险的高空表演,身姿灵巧,造型优美,动作轻盈。
02
伴奏俑
旁边六位胡俑手中所执之物已失,从其姿态及手势推测,有作弹奏弦乐器、吹奏管乐器或击打鼓乐器的动作,为杂技演出伴奏。
左一 ▲
左二 ▲
左三 ▲
右二 ▲
右一 ▲
这些陶俑皆深目高鼻,头戴黑色风帽,着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足蹬高靴。袍衣绘有团形图案,服饰既有中西亚风情,也颇受中原文化影响。这组胡人伎乐俑表现的应该是中亚粟特人的形象。
03
助演俑
在整个陶俑组合中,有一人双手向上张开,似在鼓掌喝彩,又似在保护竿上童子的安全,可以理解为他是助演。
右三 ▲
“
10月1日既是国庆节,又是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中国人就有仰望星空、思悟天地万物的习惯。在古人眼里,月亮不是一个冰冷的星球,而是住着女神的蟾宫,还有一只可爱的兔子。无论在诗歌里,还是在日常器具里,他们都把这种非凡想象更具像化。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我们为大家解读大同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元代广寒宫影青釉瓷枕。
搬好小板凳,相约下周六!
”
栏目题字:杜鹃
摄 影:景行大同 李航
文案编辑:贺英
资料提供:王雅玲 王利霞
©大同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责编:王宇
审核:邓琳
监制:刘双英
大同日报社新媒体矩阵
所刊发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发
但是一定要注明出处呦~
点分享
点点赞
原标题:《惊险!刺激!来来来,看古代人如何耍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