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食的了荤,吃的了素,战的了斗,卖的了萌,生生熬死了许多猛兽,估计以后人类都灭绝了,这货还会找到新的生存方式的……
再回到问题本身。
首先,每个地区都可能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物。
比如只有澳大利亚才有袋鼠,考拉,鸭嘴兽一样。一般这样的地区的特点是相对独立。
所以应该是,熊猫恰好选择生活在四川,或者说四川的环境使得熊猫得以生存下来。
再者说,其实并不是只有四川才有大熊猫。
因为现今至少陕西和甘肃也是有熊猫分布的。
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
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更深一层,其实熊猫的足迹曾遍布很多地方,最终如大浪淘沙般,生活在四川的熊猫得以生存下来。
大约在中新世晚期距今约8-9百万年时,始熊猫开始在地球上出现。
这种从早期的熊演化而来的物种,从800多万年前就出现在东亚,更具体地说是今天的云南禄丰-元谋一代,当然巧合的是,200多万年前这地方还有元谋古猿存在,看来这地方当年应该是个温暖宜居的天堂。
当然,始熊猫也不是仅仅东亚才有,它的旁支“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曾经分布于今天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冰河时期,欧洲全数被冰雪覆盖,葛氏郊熊猫连躲都没处躲)。
所以,不是东亚的大熊猫战斗力多强,实在是欧洲那边的气候太恶劣,近亲们一个个都没了啊!
另一边,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
到了大约220万年前-1万年前,熊猫家族在东亚的底盘不断扩展,最大时候曾经遍布整个中国的中东部地区,当然那个年代有5次巨大的冰期活动,导致大熊猫的生存空间一度仅剩下中国西南地区的几个幽深山谷之中。
不过熊猫顽强的生命力和利用有利地形东山再起的能力还是让人相当佩服的,当年跟他们同台竞技的剑齿虎、剑齿象、北京猿人、山顶洞人,一个个全都团灭了,滚滚们依然坚挺过了第四纪大冰期!
从现存的大熊猫化石记录来看,今天的大熊猫这个物种应该是东亚-东南亚特有的物种。
所以说,熊猫之所以能够活下来:
天时:第四纪冰川期结束后的间冰期里,没有过多威胁熊猫生存的大事件,除了上世纪70-80年代大量盗猎以及部分地区食物短缺;
地利: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有效阻隔冰川扩张,局地的小气候可以给熊猫提供绝佳的避难所,使得他们逃脱了欧洲同伴早早灭绝的;(天府之国的名号不是盖的)
人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繁育技术提升,使得大熊猫种群止跌回升;
自身的努力:其实熊猫的生存能力一点都不弱,战斗力也是杠杠滴。
再说了,卖萌也是个技术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