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食谱中关于鲊菜的记录就不太多了,但食鲊之风在南方,尤其是西南仍较流行。由此分析,四川“粉蒸肉”,应该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带到四川来的,至于为什么叫“笼笼儿鲊”,我想,可能因为鲊是陶坛腌制,粉蒸是竹笼蒸熟,制作器皿变了,就叫成了“笼笼鲊”。

儿时家穷,兄弟姊妹又多,但母亲每年总要作一两次“红苕鲊”“豌豆鲊”来解馋。当然,我们最馋的还是粉蒸肉,可是一两年也难得吃上一回。

那时候做粉蒸菜很麻烦,要先把饭米炒熟,加适量的花椒,自己磨成二粗粉,再配肥瘦参半的老腊肉(或鲜五花肉)切成粗丝,与红苕条拌均匀,放竹笼里,下垫菜叶,先武火后文火蒸约两小时成。红苕的甜香、腊肉的烟香、大米的饭香,复合在一起,人人都是三大碗。

嫩豌豆出来后,也照此做成豌豆鲊,也是人人一大碗。

图 / 视觉中国

这是穷家小户的做法,肉少,红苕、豌豆多,而餐馆里的“豌豆鲊肉”,一斤五花肉配8两嫩豌豆,2两米粉,肉就多得多。

做粉蒸肉工序也复杂,五花肉切成片后,要配各种调料码味,上蒸笼时还要摆盘。同样的做法,当然也可以粉蒸牛肉、羊肉、排骨、肥肠等,红苕也可改为芋头、土豆等。

02#我也吃过好吃的小笼牛肉

清末民国时期,自贡的小笼粉蒸牛肉、羊肉等很有名,遗憾的是,现在市面上很难吃到正宗的“笼笼鲊”了。原因呢,一是主料使用不认真,比如小笼粉蒸牛肉,部位有讲究,处理时还要去筋。二是辅料细节把握不准确,米粉一定要用二粗粉,太细了容易结团,影响口感。三是火候没把握好。蒸时火要大,要一气蒸到肉软脱骨,中间不能闪火。

这些,受市场机制影响,餐馆里似乎很难做到了。粉蒸鱼、粉蒸鸡更是基本没人做了。

大约2010年前后,自贡人又把“粉蒸”叫成“蒸笼”——特指竹编小蒸笼。小笼粉蒸牛肉讲究麻辣咸鲜、烂香爽口,但吃到有的牛肉有筋、有时火候不到——店家说是客人催得急之故,嚼不动,自然不会烂香爽口了。最后淋的那道热油,也是自贡传统的粉蒸牛肉没有的。热油看着热闹,但一勺上去,把原有的麻辣咸鲜复合味全覆盖了,哪还有清香爽口的感觉?

图 / 视觉中国

2010年我吃过的那家小馆子,我问过厨师,你家的小笼牛肉是怎么做的,这么好吃。他见我是记者,就告诉了我。记得大约是:

调料有盐、酱油、花椒末、辣椒末、醪糟汁、郫县豆瓣、葱姜、红糖、生菜油等。

基本做法是:将水牛肋条(黄牛肉最好)洗净,去筋,切成长约一寸二、宽约八分的片子;姜、葱、花椒合在一起铡成细末。在容器内将盐、酱油、豆瓣、葱、姜、花椒末、红糖、醪糟汁、生菜油加少许汤调匀,牛肉片倒于调料内拌合;然后再撒二粗米粉子与牛肉内拌合均匀,装小笼中。用旺火沸水蒸,吃时翻面倒下即成。

特点是牛肉烂香,咸辣味鲜。如有重口味者,也可在装盘后再撒上花椒面、海椒面、香菜拌了吃。

其实,这就是自贡小笼牛肉的传统做法。后来,这家小馆子不知什么时候搬走了或者是关张了,叫人感到可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VR世界杯_世界杯举办 - weiq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