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仁斌
重庆马桑溪长江大桥是连接大渡口区与巴南区的过江通道,每天从桥上经过的车辆数以万计,但很多人不知道,桥下竟然不动声色地隐藏着一座古镇。
在导航的指引下,我们沿着蜿蜒的道路,往江边行进,终于到了义渡古镇入口,条石垒砌的门楼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龙骨桥梁一代钢铁都市万里长江第一渡;马帮商旅二轮桑梓家园古埠千秋无二溪。”临江的古镇,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修建停车场,于是在靠近崖壁的地方,建了一座十五层的螺旋立体车库。底层是入口,楼顶是出口。这样奇特的建筑设计,大概只有在重庆这样的山城才显得相得益彰。不少网友慕名而来,便是为了在这个网红车库拍视频。
穿过入口的门楼,两旁的坡屋顶小青瓦建筑错落有致,古朴中透露出历史的沧桑,很有些江畔人家的味道。街口几家卖奶茶和烤串的店,此时并不忙碌,在午后的阳光下,它们和古镇构成了一幅慵懒、闲适的图画。几步之外的开阔处,矗立着一方巨石,上面雕刻的是《大渡口赋》,追古诉今、洋洋千言。加上入口处的对联,这义渡古镇的渊源也逐渐清晰起来。
此地名为马桑溪,从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便形成过江渡口,由此聚集人气渐成临江小镇。1936年,一代儒宗向楚先生曾在他主编的《巴县志》中记录了义渡之肇始:“大渡口河渡,清道光时马王乡士绅捐购田业一股,年租二十余石,置船二艘雇人推渡。”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时任巴县正堂张判在马桑溪正式设立义渡。从民间自发的义举,到官方设置义渡,经历百年风雨积淀,形成大渡口独有的义渡文化。今天的大渡口之名,正来自于义渡。2019年,古镇也正式更名为义渡古镇。
义渡口坊门是进入古镇的标志,此处也有一联:“千年古镇马桑溪辉映桑田桑梓兴盛景;万里长江义渡口弘扬渡己渡人善德心。”更引人注目的是坊门的营造方式,两侧门墙上零星地镶嵌着石磨、水缸、石槽等乡间旧物,有点像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那段围墙的风格。这里是游客打卡拍照的地方,有坊门和幽深的街巷作为背景,人们仿佛又回到在这里等船过江的古老年代。进入坊门,古镇的三街九巷之旅算是正式开始了。左面靠近大渡口城区的壁立山崖,老成渝铁路紧贴山崖而过,古镇的第二、三层街巷就斜卧在铁路边。右侧栏杆外,则是数十米高的绝壁,川流不息的长江在绝壁下奔涌而过。
正对坊门的这条街是最繁华的,茶楼、酒肆、客栈以及各种小吃摊、烧烤店遍布其间,游客也大多聚集于此,或体验美食滋味、或拍摄长街风物、或流连于文物旧址……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心之所属。此时仰望跨江而过的马桑溪大桥,耸入云天的索塔甚为壮观,条条钢索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晶莹的华彩,犹如铺在空中的一张大网。古镇临江的一边,大凡有一块空地的地方,都被开辟出可摆放几张小桌的茶园。我们在黄葛树下落座,要了一杯店家推荐的古树茶,淡黄色的茶水,有一股木质的芬芳,和古镇的氛围倒是默契。一边喝着茶水,一边观览江上偶尔过往的货船,居然有一种擦肩而过的错觉。不远处,可看见满是苔藓的礁石上,曾经拴纤绳的柱洞,至于纤绳磨砺过的痕迹,则是迷糊不见了。礁石无言,仿佛在倾听江水诉说古镇荣耀的义渡往事。如果能回到三百年前的时光,我相信那时的江面上,过江的号子和划船的桨声,一定是这渡口最动人的乐曲。
义渡作为一种交通方式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因渡而兴的场镇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大渡口的文化地标。据店家黄先生介绍,古镇打造之后,这里的文化和商业都得到了融合,未来的义渡古镇将以音乐产业为主线,成为体现“公园大渡口,多彩艺术湾”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古镇的尽头上行,便到了临近崖壁的街道,和老成渝铁路只隔着一道用石头垒砌的景观墙,旺盛的贺春红铺在墙上,此时正值花开的季节,满墙的红白相间的花团,吸引了成群的游客在此留影。我们经过的时候,恰好一列轨道车经过铁路,久违的轰鸣声,机车与铁轨摩擦的声音,让古镇瞬间有了一种新奇的时代感。我赶忙掏出手机拍照,却只拍到花丛间机车远去的影子。
离开义渡古镇,我们沿着十五层的车库盘旋而上,楼顶的高度与马桑溪大桥基本平行。此时俯视躺卧在江边的古镇,和滚滚长江相比,她竟然是那么的瘦小和微不足道。犹如在这即将来临的夜幕中,我们汇入这座城市的车流。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李钰华
编审:喻佳